如果喜欢我的分享,记得点个关注哦!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~创作需要动力,感谢大家的支持!
1996年春天,上海市委办公室收到一封特殊的信。
写信的人是左景鉴的侄子左景伊,代表87岁的伯父提出申请。老人家腿脚不方便,想申请一套低楼层的房子回上海养老。
本来这种申请挺正常的,可问题出在收信人身上。
负责处理这事的副市长叫左焕琛,她看到申请人名字的时候愣了整整十秒钟。
这不是她亲爹吗?
01
1996年那会儿,上海的房子比金子还金贵。
满大街都是等着分房的人,排队能排到明年。市政府住房紧张得不行,每套房子的分配都得过好几道关。
就在这个时候,市委办公室收到了那封信。
写信的是个老干部,上海原子能研究所党委书记,已经离休了。他在信里很客气地说,有个老朋友想申请套住房,最好是低楼层或者有电梯的,老人家年近九旬,爬楼梯实在费劲。
这个老朋友叫左景鉴,是个医学专家,以前在上海工作过。
信很快转到了分管城建和医疗的副市长左焕琛手里。
左焕琛拿到信的时候正在开会,随手翻了翻,看到"左景鉴"三个字,整个人都愣住了。
年近九旬,医学专家,要申请房子回上海。
这不是她亲爹吗?
02
左景鉴确实是个传奇人物。
他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曾孙,早年经历坎坷。被送到上海投靠亲戚后,他白天干活,晚上啃医书。硬是凭自己考进了国立上海医学院,成了医生。
1937年毕业后,他没闲着,直接进了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,一步步干到副院长。
抗战爆发,他二话不说上了前线,加入国际红十字救护队,到处救死扶伤。
抗美援朝打响,他又带着医疗队奔赴丹东,给志愿军战士做手术。那会儿条件差得要命,他愣是救回一条条命。
左景鉴这辈子就两个字:报国。
到了1954年,因为工作表现突出,上海市政府分给他一套房子,复兴中路新康花园,是一栋二层小洋楼。
按说这下可以安稳过日子了。
可谁知道,1956年国家一声号召,要支援西部建设,在重庆建医学院。
左景鉴毫不犹豫就报了名。
03
1956年夏天,上海第一医学院要派人去重庆筹建重庆医学院。
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。重庆那会儿条件艰苦,从上海过去就是从天堂到地狱。
可左景鉴想都没想就同意了。不光同意,还主动要求当师资配备委员会副主任,第一批过去打前站。
女儿左焕琛那年才16岁,刚考上上海医学院。听说要全家搬到重庆,急得直哭。
她跟父亲商量,能不能至少留一间房给她,这样她还能在上海上学。
左景鉴想都没想就拒绝了。
他当时说了句话,左焕琛记了一辈子:"你要学会自立自强,我一生不靠家里,全靠自己奋斗。"
那栋二层小洋楼,说交就交给了国家,一分钱补偿都没要。
1957年重庆医学院建成,左景鉴带着全家搬了过去。从此在西部一待就是40年。
左焕琛一个人留在上海,住进了学生集体宿舍。
她当时想着,等自己长大了有本事了,一定要让父亲回上海过好日子。
谁想到40年后,她真成了有本事的人,父亲真的想回上海了,她却办不到。
04
左焕琛这些年也不容易。
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,她一直在医学院工作,从助教干到教授,从副主任干到院长。
1995年,组织调她到上海市卫生局当副局长。她还犹豫过,因为左宗棠留下过祖训"后代不做官"。
但父亲左景鉴支持她:"那你就好好地为老百姓多做些事吧。"
1996年2月,左焕琛正式当选上海市副市长,分管城建和医疗工作。
这下好了,她有权力了,也有地位了。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,父亲想回上海的申请到了她手里。
人生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此:你有能力帮忙的时候,偏偏不能帮。
左焕琛拿着申请书,心情五味杂陈。
她当然想让父亲回来。年近九旬的老人了,在重庆人生地不熟,确实不方便。
可她更清楚当时上海的情况。
05
1996年的上海,住房问题是个天大的难题。
那会儿还没有商品房这一说,房子全靠政府分配。可政府哪有那么多房子?
满大街都是等着分房的人,有老干部、老教授、老工人,大家都等着呢。
更要命的是,政策卡得特别严。谁敢搞特殊化,立马就有人举报。
左焕琛刚当上副市长,正是要立威信的时候。这个时候搞特殊化,不是给自己挖坑吗?
况且,还有更深层的原因。
左焕琛想起了40年前父亲对她说的那句话:"你要学会自立自强,我一生不靠家里,全靠自己奋斗。"
父亲当年能为了国家交出自己的房子,为了原则拒绝女儿的请求。
作为女儿,她也应该有同样的原则和风骨。
06
左焕琛做出决定的那个晚上,她一个人在办公室坐到了凌晨。
她想起了太祖左宗棠的家训:"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;读破万卷,神交古人。"
她想起了父亲年轻时候的选择:为了支援国家建设,连家都不要了。
她也想起了自己16岁时候的眼泪,还有这些年来对父亲的愧疚。
可是,有些原则比感情更重要。
左家三代人,从左宗棠到左景鉴,再到她左焕琛,都有一个共同点:国家利益高于一切。
第二天,左焕琛把那份申请转给了市委秘书长,并且附了一份说明。
说明很简单:申请人是她的父亲,因为回避原则,请组织另行处理。
07
市委秘书长看到这份说明,也愣了。
他赶紧去了解情况,发现确实如左焕琛所说。而且当时上海的住房确实紧张,连很多老干部都还在等房子。
最终,这份申请没有得到批准。
左景鉴很快就知道了这个结果。
说不失望是假的,可他也理解女儿的难处。
他对家人说:"她做得对,我们家的人不能给社会添麻烦。"
就这样,年近九旬的左景鉴继续留在重庆。
他再也没有提过回上海的事。
08
1997年春天,左景鉴的身体越来越差。
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,把家人都叫到床前。
他说了两件事。
第一件事,他为女儿感到骄傲。能在权力面前坚持原则,这比什么都珍贵。
第二件事,他要求把自己的骨灰撒到长江里。
"让江水带着我回上海。"
1997年5月,左景鉴去世,享年88岁。
按照他的遗愿,家人把他的骨灰撒进了长江。
长江水滚滚东流,最终汇入大海。以这种方式,左景鉴"回"到了他魂牵梦绕的上海。
09
左焕琛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:"那年拒绝父亲时,我听见祖宅房梁都在咯吱作响。"
她说,当时做这个决定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勇气。
可她不后悔。
因为她知道,这正是父亲希望看到的。这也是太祖左宗棠的家训所要求的。
有些风骨,真的会世代相传。
从左宗棠"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"的祖训,到左景鉴交房西迁支援建设,再到左焕琛在权力面前选择清廉,这个家族跨越三代的故事,默默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家国风骨。
左焕琛做出这个决定后,心里五味杂陈。
她知道父亲会理解,但她更知道自己会背负一辈子的愧疚。
几天后,她收到了父亲从重庆寄来的一封信。
信很短,只有几句话:"琛儿,爸爸知道你的难处。你做得对,这正是我们左家应该有的样子。"
看到这封信,左焕琛忍不住哭了。
她想起了16岁那年,父亲拒绝她的请求时说的话。想起了这些年来,父亲在重庆的艰苦生活。
可她也明白,这就是左家的家风。
10
左宗棠的家训不是写在纸上的,而是刻在每个后人心里的。
"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",这句话影响了左家三代人。
左宗棠收复新疆,保住了祖国六分之一的国土,自己却"身后不名一钱"。
左景鉴支援西部建设,交出了上海的房产,在重庆奉献了40年青春。
左焕琛在权力面前坚持原则,宁可背负不孝的骂名,也不搞特殊化。
这就是真正的家国情怀,不是口号,而是一代代人用行动证明的。
11
1997年春天,左景鉴病重。
他把左焕琛叫到床前,说了最后的话。
"琛儿,爸爸这辈子没给你留下什么财产,但给你留下了比财产更珍贵的东西。"
"那就是我们左家的风骨。"
"记住太祖的话: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。这是我们左家人的本分。"
左焕琛含着眼泪点头。
她想起了太祖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故事,想起了父亲交房西迁的决定,想起了自己拒绝申请的那个夜晚。
三代人,三次选择,都是一样的结果:国家利益高于一切。
12
左景鉴去世后,左焕琛专门回了一趟重庆。
她看到了父亲在重庆的家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。
她看到了父亲工作过的医院,那里的医生护士都说左老是个好人。
她还看到了父亲亲手栽种的树,40年过去了,已经长得很高很大了。
父亲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,把最深的爱留在了这片土地上。
回到上海后,左焕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
她要像父亲一样,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,奉献给国家。
13
后来有人问左焕琛,后悔当年的决定吗?
她想了很久,说:"我不后悔,因为这是我们左家应该做的。"
"太祖左宗棠说过,身无半亩,心忧天下。这句话不是口号,而是我们家的行为准则。"
"父亲当年为了国家建设,连房子都舍得交出来。我为了坚持原则,不给父亲开后门,这有什么不对?"
"有些东西比亲情更重要,那就是原则和风骨。"
左焕琛的话朴实无华,但字字千钧。
这就是左家三代人的选择,也是他们的坚持。
14
左景鉴的骨灰撒进长江的那一天,很多人都来送行。
有他在重庆的同事,有他救治过的病人,还有他教过的学生。
大家都说,左老是个好人,是个真正的好人。
长江水滚滚东流,带着左景鉴的骨灰,也带着大家的眷恋和敬意。
这是一个老人最后的归乡路,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传承路。
左景鉴回不了上海,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。
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,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。
15
许多年后,有人写文章纪念左景鉴。
文章里说,他是左宗棠的好后代,是新中国的好医生,是西部建设的好功臣。
但最让人感动的,还是他和女儿之间的那个故事。
父亲为了原则拒绝女儿,女儿为了原则拒绝父亲。
两代人,两次拒绝,都是一样的原因:坚持原则,不搞特殊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家风不是财富的传承,而是精神的传承。
真正的爱不是溺爱和纵容,而是在关键时刻的坚持和教育。
左家三代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。
他们没有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,但留下了比金山银山更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创作声明
本故事来源:《世纪》杂志、重庆医科大学官方史料、左焕琛口述回忆录、上海医学院西迁档案、左宗棠家训文献等。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历史故事,有些部分可能会在历史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。凡涉及推测性内容,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、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,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,有部分为艺术加工,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,请理性阅读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或与本文并无关联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;特此说明!谢谢!
小股神配资,广升网配资,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